loader image

撰文:姚怡超中醫師

 

作為父母,要照顧家庭,又要工作,真的會疲憊不堪。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,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。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,疲倦似乎是必然的「副產品」。但是,大家卻「死撐」說我們並不累,因為人人皆如此,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。那麼,這是否真確呢?

 

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,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。有部分情況,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,例如不願起床、說話乏力、缺乏正常體力等。中醫認為,疲勞為害,涉及五臟六腑,主要為脾、肝、腎,首當推脾,屬「虛勞」的範疇。

 

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

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。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:身體、腦力、心理。身體疲勞是最常見,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。在正常工作後,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,在休息後便可恢復。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,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,這就是疲態,也可以說是「亞健康」的狀態。

 

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,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,其他病徵,包括嗜睡、集中力不足、耳廓發熱、聽力不足等。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,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。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,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「疲勞綜合症」。

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

從中醫角度,疲勞現象的出現,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,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(肺臟)有關。中醫認為,人體的整體活動,全賴於元氣的狀態。元氣「廩賦於先天,滋養於後天」,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,既生以後,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,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(即良好的空氣),雖然都是疲累,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。

 

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:

1. 痰濕體質: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,而且疲勞痰多,易於睏倦、四肢怠惰、食後胃脘不適、便溏等。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,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。包括慢跑、游泳、太極、八段錦等。

 

 

2. 氣虛體質:這類人的肺氣不足,精力缺乏,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。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,所以他們容易生病。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、常自汗出、語聲低微、舌淡苔白、脈虛微弱等。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,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。另外,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,每天 3 次,每次 10 分鐘。此法可以健脾運胃、培本補元。

 

3. 陽氣體質: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,會表現為怕冷、精神萎靡、嗜睡等。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,還可以「溫臍法」增加腎元陽。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,每天 2 次,每次 15 分鐘,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。

 

4. 氣鬱體質:多表現為情況不穩、容易憂鬱、沒有堅持力、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。當然,身體的不適,例如肋部脹滿,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。不過,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,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。同時,也可以試試「玫瑰山藥粥」。方法是將玫瑰、薏苡仁、淮山加米煮粥,每天1 2 碗。

 

無論如何,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。除了不適外,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。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,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。不然,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,那就麻煩了。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

撰文: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李偉堂心理治療師

根據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提出的心理類型,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天賦的氣質,成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成長方向。然而父母與子女的氣質不同,可能會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,引起了一些誤解及擔憂。

 

從健談變沉默 在家在校表現不同

 

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,有一位母親帶同他 5 歲的兒子阿智來到筆者的中心,在與母親的初步傾談下,母親是一位頗健談的人,她會一邊思考一邊談及阿智的生活情況,其中她提到阿智在幼稚園及學習小組中,表現沉默,與在家的健談大為不同。另外,當阿智放學回家後,母親看到他一臉倦容、一言不發,於是上前慰問他上學的情況,但阿智就不想多講,獨自的看書或玩玩具。母親亦曾嘗試致電查詢阿智在幼稚園的情況,但老師回報表示阿智上學時並沒有甚麼異樣,令母親頗苦惱,擔心他在學是否不開心,但又不懂或不敢說出來。

筆者向母親建議為阿智進行一次遊戲諮詢評估,希望能多了解阿智的性格特點。我邀請他進入遊戲室,並容許他可以在遊戲室中主導遊戲。在過程中,他傾向表現先觀察,且多以眼神問我是否可以玩那些玩具。當筆者表現對他遊戲感興趣時,他會不語的主動讓我看他玩遊戲,時而向我報以微笑。在這次與阿智的遊戲諮詢評估,初步阿智的氣質傾向「內向」,所以母親所講的情況亦是傾向「內向」孩子的表現。

 

「外向」和「內向」孩子 溝通方法各有不同

 

筆者發現或許是母親的氣質傾向「外向」,而阿智傾向「內向」,但由於氣質的不同,結果引起了母親對阿智的擔憂。於是筆者為母親講解有關「外向」與「內向」氣質的不同,例如「外向」的孩子經過一天上學回家後,能透過對父母傾談上課的過程,而重新活潑起來;相對而言,「內向」的孩子則需要安靜下來,整合一天的學習,然後可以與父母傾談上課的過程等。讓母親明白氣質的不同後,並教導如何與「內向」的孩子傾談他的心事。

經過一星期後,筆者再度與這位母親聯絡,她已了解到原來兒子是一位傾向「內向」的兒童,和自己的表現頗不同,而且筆者亦已教導有關引導孩子說出心事的方法,令她終於能釋慮了。其實天賦氣質,各有差異,若能好好引導,不但可以解開親子的誤解,更能提升對子女的管與教啊!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