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很喜歡看《多啦A夢》這套日本漫畫,但假若現實中的大雄,沒有了多啦A夢的法寶,會發生甚麼事呢?我們可以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,免得他成為現實中的大雄?
《多啦A夢》中的人物生動活潑,性格鮮明 ⎯ 溫柔文靜的靜香、恃强凌弱的胖虎、愛炫耀財富的小夫、周身法寶的多啦A夢……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,要算是那個膽小怕事、經常闖禍的大雄,尤其是他那「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就別做」的處世哲學,更是經典懶人的寫照。
記得其中的一個故事:大雄貫徹他那做事一拖再拖的性格,到測驗前一天才開始温習,結果應付不到而要向多啦A夢求救。多啦A夢拿出了法寶 ⎯ 記憶麵包來幫助他,只要大雄把課本內容印在麵包上,然後再吃下肚,他便會記下印在麵包上的知識。大雄起初也為此感到高興,但由於課文內容實在太多,他要吃下大量的麵包才能記下所有知識,結果吃得太多,肚子受不了。大解後,所有知識也隨大便一起沖走了,最後測驗還是得了零分。這正好應了中國人的一句俗語:「臨急抱佛腳」,囫圇吞棗必然沒有好結果。
不知大家有沒有遇過像大雄這樣的人呢?這類人通常欠缺責任感,由於對老師/父母/上司交下的工作提不起興趣,卻又推不掉,只好把它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去完成,由於時間不足,表現自然不理想;但也有另一類人,他真的想把工作做好,可惜時間觀念薄弱,又或者把工作想得太簡單,要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安排在三天內完成,結果也因時間不足,要開夜車去趕死線,表現自然也因此比預期欠佳。
筆者向母親建議為阿智進行一次遊戲諮詢評估,希望能多了解阿智的性格特點。我邀請他進入遊戲室,並容許他可以在遊戲室中主導遊戲。在過程中,他傾向表現先觀察,且多以眼神問我是否可以玩那些玩具。當筆者表現對他遊戲感興趣時,他會不語的主動讓我看他玩遊戲,時而向我報以微笑。在這次與阿智的遊戲諮詢評估,初步阿智的氣質傾向「內向」,所以母親所講的情況亦是傾向「內向」孩子的表現。
「外向」和「內向」孩子 溝通方法各有不同
筆者發現或許是母親的氣質傾向「外向」,而阿智傾向「內向」,但由於氣質的不同,結果引起了母親對阿智的擔憂。於是筆者為母親講解有關「外向」與「內向」氣質的不同,例如「外向」的孩子經過一天上學回家後,能透過對父母傾談上課的過程,而重新活潑起來;相對而言,「內向」的孩子則需要安靜下來,整合一天的學習,然後可以與父母傾談上課的過程等。讓母親明白氣質的不同後,並教導如何與「內向」的孩子傾談他的心事。漫畫中,大雄的子孫野比小雄因感生活窮困源於大雄這差勁的祖先。為了改變生活質素,他派了多啦A夢回到20世紀大雄孩提的時代,希望他能利用法寶幫助大雄,從而改變命運。多啦A夢也真的在大雄每次遇到危難時拿出法寶去幫助他。但我心想,假如多啦A夢不改變大雄的劣根性,問題只會不斷地重複發生。
另外,大雄媽媽也只在大雄每次闖禍後責罵他,卻沒有認真想辦法解決大雄根本的問題。事實上,假如大雄媽媽能培養大雄責任感及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,就算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,多啦A夢沒有了法寶,相信大雄往後的日子也不會重複犯下相同的過失。而責任感及良好的時間管理更需要自小培養,否則變成了習慣,日後想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。
因篇幅所限,這篇文章只集中分享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。我認為,大家不妨從生活細節入手,試舉一個例子,我女兒就讀幼稚園高班時曾做過一個以《社區》為題的專題研習,我想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,如何透過這專題研習有意識地培育孩子做好時間管理。大家知道,要完成這個專題研習,當中涉及很多步驟,如要安排時間到區內有代表性的地方,譬如公園、泳池、街市、圖書館、郵政局等地方拍照;跟着再整理相片,並在照片旁加上簡單的介紹;小朋友有時還需要設計報告封面、繪畫插圖……可以肯定的是,以上工作不可能在一天內完成。